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二战指挥官体验版 > 吃货日志之国军篇

吃货日志之国军篇

1945年美国军方的营养学家,针对中国人的体质特点,曾经制定了一份最低标准的饮食单给蒋介石。蒋介石看到以后只能苦笑一声,这个标准是绝对办不到的,甚至这个标准的一半也不太可能办到。

由美国营养专家提出供给标准(每人每日发给):

大米:27。3盎司(850克)

蔬菜:11盎司(340克)

大豆:2。2盎司(70克)

花生:1。1盎司(35克)

肉类:1。1盎司(35克)

植物油:1盎司(30克)

盐:0。35盎司(10克)

1盎司=31。1035g

国军主食为一顿三两米饭,米也不是大米,能找到什么米就是什么米。有人说,一顿三两米,一天不就是三顿九两米,也差不多够了。

根据二战各国军事学家估算,一个普通士兵不作战,正常驻扎和训练,至少需要耗费3000卡左右的热量,而作战期间则至少耗费4000卡,最高可以达到7000卡。

根据正常计算,士兵作战期间的口粮,包括主食和副食消耗每天不能少于1。5公斤,不然绝对是无法保持正常体力的。这一天三顿九两米,无论如何也达不到1。5公斤的水平。

况且,国军在抗战期间,根本没有一天三顿饭一说。只有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第五军以及后方黄埔军校最受重视的学员,一天才能吃三顿饭。其中第五军学员必须吃三顿饭,居然还是蒋介石亲自下手令要求执行,真是让人心酸啊。

国军士兵正常每天吃两顿饭,上午,下午各一顿,也就是说一天仅仅吃到6两米饭。

吃饭时候他们把自己携带的米倒入伙夫的大锅中,如果米没有春好,还必须提前自己去春,这一春就又要减少1成米粮。如果是春好的米,由于都是农民自己手工搞的,还有一些黑心商人在里面使坏,米里面往往有不少石子沙土之类,但也没有时间搞干净。吃饭时候必须很小心,因为不注意就会把牙齿崩坏。

一天六两米饭,对于我们这些城市白领来说,也许足够了。但国军副食基本是0,菜里面完全没有油水,这点主食也就远远不够了。

电影《三毛从军记》中,国军中央军士兵蜂拥盛饭,三毛挤进去的时候已经是空饭盆了。这其实也符合历史,因为饭肯定是不够的,盛饭时候往往大家都去抢,慢一步也就没没有了。

国军士兵平时的副食就是伙夫就地能够买到的蔬菜,有青菜就吃青菜,有白菜就吃白菜,有萝卜就吃萝卜,如果真的什么都买不到就用咸菜熬一锅汤,大家凑合着吃。如果连咸菜都没有,那就只能一碗白饭了。

这些蔬菜的特点是根本没有一点油腥,因为伙夫根本没有任何食用油。偶尔能够搞到一小块猪油,也只能在炒菜时候在锅里面擦上一圈。

这种清水煮蔬菜,按照今天标准就是减肥食物,正常人是很难下咽的。这种东西吃多了以后,光是看见就够了,完全不想再吃。但在当年,这是国军士兵唯一的副食,你不吃有的是别人抢着吃,所以青菜白菜也是很受欢迎的。

国军部队如果是在后方驻扎,一般一个月可以由1,2次改善伙食。

所谓改善伙食也就是吃一些肉!这所谓的肉基本上就是放置不知道多久的咸肉或者腌肉,也不是大家想的每人给几块,而是切碎到扔进青菜汤或者豆腐汤里面,士兵们盛菜的时候每人给一勺。运气好的有几块碎肉,运气不好的只有一点肉末。

这种伙食,严重影响了部队士兵的体质。抗战结束前的很多画报中,国军士兵颇有一些身体强壮,虎背熊腰,身材高大的士兵,很是英武。这主要是因为战前经济还没有恶化到战时的情况,驻扎在江浙皖鄂一带的中央军伙食还算不错,至于军阀部队的粤军,东北军之流更是财大气粗,吃的很好。粤军士兵还定时吃一些广东特有的肉菜。

战争爆发以后,随着海岸线被封锁,中国主要财政收入的关税不复存在,加上大片富裕地区被日军占领,对外贸易线路也被日军切断。国军就只能依靠西部一些贫穷的省份供给,能够保证国军官兵吃到这些东西,已经是后方军需官用尽一切力量了。

在河南等地,因为天灾和战乱造成可怕的饥荒,老百姓都饿死无数,国军官兵至少还有口饭吃,一对比就是天堂了。

战争后期日军曾经公布了一些被俘的国军和八路军新四军士兵的照片。这些士兵统一的特征就是瘦,有的瘦的几乎只剩一把骨头,而且面色蜡黄,双眼深陷,一看就是长期处于严重的营养不良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